2019-06-15

【纪念建党98周年】关平:心系学生的“引路人”

人物简介:关平,男,汉族,1960年6月出生,现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总地质师,第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常委、民革北京大学支部主委。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执教30年间,他热爱教学工作,指导学生耐心细致,曾多次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教学奖励。他具有优秀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在积极参政议政的同时还运用形象化的方式帮助青年学子增强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认同感。

见到荣获2019年度“李大钊奖”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关平是在燕园的清晨。面对记者的提问,关平娓娓道来,耐心、谦和之风尽在言语之间。在北大执教的30年间,关平以一片赤诚关心学生,结合不同时代、不同个性学生的特质,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的学习、指引他们的思想,帮助学生在学业上精进,在思想上成熟,在校园中了解社会,在社会上发挥才干。

用真诚关心赢得学生的信赖欢迎

1977年恢复高考之际,关平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从此,他在北京大学度过了本科和硕士总共七年的学习时光。1985年,关平留校任地质系助教,此后,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从地质系到后来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关平在北大度过了30年的执教生涯,长期从事沉积地球化学和石油天然气勘探理论研究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曾被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全院学生票选为院“十佳教师”,还曾获北大教学优秀奖,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的秘诀是什么呢?

“一定要关心学生,这是最重要的。”关心,既体现在对学生学业的关心,又表现在对他们思想的关注。从1985年任教至今,关平经历了几代学生,他善于分析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的学业和思想。“上世纪80-90年代学生的特点是特别勤奋,学习非常努力,对专业很重视、很上进。他们和我的年龄差距比较小,没有代沟,因为成长环境、经历和他们比较一致,我主要的沟通方式就是和他们打成一片。”时光进入2000年,“千禧一代”学生身上呈现出迥异于上一代学生的特点:“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强,和上一代学生比起来,他们有他们的勤奋方式,兴趣爱好也很多元化。”

关平在蒙古考察地质情况.jpg

关平在野外考察地质情况

地球与空间科学的学科特点就是老师经常要带学生去野外实习。“在这个过程中,经常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在野外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劳动’,”关平将这个过程视为贴近学生所思所想的最好契机:“作为老师要关心学生,他才会跟你交心、交底。”关平针对新一代学生的特点,通过带学生野外实习等契机走近学生心灵,不仅在学习上给予他们及时指导,也在学生有困惑的时候给予他们思想上的指点。

用科学思维指导学生的学业求职

地球科学是一门具象的科学。关平在运用形象化教学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思维方法。今年5月,关平带领学生去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开展野外实习。到了实习地点以后,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十分钟,然后再让同学们自告奋勇地讲述自己看到的地质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地质原理。“学生说完以后,我会反过来说你为什么不这么考虑,学生就会和我讨论、辩论。我非常鼓励这种争论,因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科学面前一定是平等的,在争论的过程中师生互相促进,达不成一致我们也互相尊重。”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呢?关平解释道,地质学有很多问题至今仍是无解的。关平举例道:“比如恐龙到底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到现在都没有定论。你从一个事实出发得出一个结论,但是从另外一个事实出发,你会得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正因为如此,关平认为潜移默化地将辩证思维和科学逻辑传递给学生至关重要。这种辩证思维方法的培养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思维洗礼,很多学生因此逐渐认识到,很多地球与空间科学方面的问题虽然暂时不会有结论,但可以通过不断地求索,找出更多有说服力的证据,逐渐逼近真理。

关平在指导硕士生、博士生时,总是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研究方案。当学生向关平征求有关职业发展建议时,他也善于运用严谨的科学思维帮助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选择困惑中明晰自身的特质究竟适合何种职业。“有的学生学术能力很强,有的擅长社会工作,有的社会活动能力突出,”关平总是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出主意,针对学生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建议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关平带出来的博士生、硕士生里,目前有在国内知名大学从事学术研究的,有作为选调生进入政府机关的,有在国企从事行政岗位的,“目前的发展都是比较平顺的”,关平欣慰地说。

用责任意识推动学生的社会实践

作为第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常委、民革北京大学支部主委,关平非常关注社会事务,积极参政议政。至今关平已经连任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他撰写的有关北京市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提案,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政协的重视。关平心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源自他1996年10月至1999年12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经历的四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香港回归。我刚去香港的时候要办护照并申请签证,历时一个多月。而当结束博士后研究回京的时候,直接办港澳通行证就可以了。这让我真正感受到祖国强大了,我们洗刷了百年的耻辱。第二件大事是北约轰炸我驻前南联盟大使馆,令我深感我们要发奋图强。第三件大事是亚洲金融风暴,港府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金融大鳄对垒并取得了胜利,这让我体会到国家力量。第四件大事是1999年台湾七级大地震,当时我作为地质专业的博士后参与了香港有关社团的救助活动。”这些难忘的经历让关平拥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回北京以后,我就立志除了做好专业研究之外,也要满腔热忱地投身到社会活动中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

792e0bb1b18b4b1194171b3fe4ee4654.jpg

关平参加北京市政协会议

“思政教育一定要和中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关平十分善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近年来他积极推动在中学生和大学生中开展“模拟政协”活动,并作为评委细致点评同学们的“模拟提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协商民主的魅力,既在青年学子中普及了政协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认同感。关平还在定期接待台湾学生大陆参访团时发起“找朋友”活动,北大学生与台湾学生深度交流就业、创业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促进了两岸青年的心灵相通。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关平非常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我希望引导学生将知与行统一起来,使他们既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也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我。”

信息来源: 新闻中心

文字:校报记者 陈振云| 编辑:凌薇 | 责编:白杨

(转载自北京大学新闻网)